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2006-202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及媒介伊蚊监测分析
范建华, 高阳, 朱进, 黄强, 李俊明, 苏梅惠, 张海林
摘要228)      PDF (2509KB)(692)   
目的 了解2006-2020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流行特征和媒介伊蚊分布特点。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对伊蚊幼蚊密度进行监测并对部分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Excel 2010和ArcGIS 10.2软件用于建立病例和媒介伊蚊数据库并制图,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2006-2020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8 583例,其中输入性病例767例(8.94%),本地病例7 816例(91.06%),年平均发病率为118.77/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327.44/10万。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和勐海县(市)几乎每年均有登革热疫情,分别占全州报告发病数的84.97%(7 293/8 583)、10.42%(894/8 583)和4.61%(396/8 583)。其中,景洪市年平均发病率为223.74/10万,2019年发病率高达614.02/10万。全州93.75%的乡镇(30/32)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景洪市和勐腊县10个乡镇发生本地流行。全年各月均有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发生在6-12月,高峰期为8-10月。病例年龄最小为5月龄,最大93岁,以20~59岁年龄组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01∶1,职业主要为商业服务者、农民、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者。2013-2020年西双版纳州4个幼蚊密度监测点6-10月BI为10~50,其他月份BI<10,景洪市历年各月BI高于其他县。景洪、勐腊和勐海县(市)所有32个乡镇均有白纹伊蚊分布,其中21个乡镇有埃及伊蚊分布。采获的9 066只幼蚊和成蚊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其他蚊种构成比依次为33.65%(3 051/9 066)、35.24%(3 195/9 066)和31.11%(2 820/9 066)。 结论 2006-2012和2020年西双版纳州仅有登革热输入性病例,2013、2015-2019年每年都发生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共同流行,来自老挝、缅甸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登革热季节分布与蚊虫密度升高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州未发现全年和跨年传播登革热现象,该地区的登革热仍属输入性疾病。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监测、管理和防蚊灭蚊是防止该地区登革热本地流行的重要措施。
2022, 33 (2): 245-25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15
云南省德宏州2013-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及媒介伊蚊监测分析
刘永华, 尹小雄, 张海林, 杨召兰, 董朝良, 陈思玉, 郭兆盛, 李萍
摘要455)      PDF (1089KB)(1262)   
目的 阐明2013-2019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媒介伊蚊分布特点。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BI)对媒介伊蚊幼虫密度进行监测并对采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 结果 2013-2019年德宏州共确诊登革热4 974例,其中输入病例2 504例(50.34%),本地病例2 470例(49.66%),年平均发病率为56.23/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112.61/10万)。德宏州瑞丽、芒市、陇川、盈江和梁河县(市)均有登革热流行,其中瑞丽市发病数占全州发病总数的88.18%(4 386/4 974),年平均发病率为320.93/10万,2019年高达661.45/10万;其他4县(市)发病数仅占11.82%(588/4 974)。全年各月均有来自缅甸的登革热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7-12月;本地病例仅发生在6-11月,高峰期为9-10月。病例年龄最小5月龄,最大92岁,以20~49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06∶1。职业主要为商业服务人员(占41.86%)、家务及待业人员(17.01%)、学生(11.58%)和农民(9.28%)。瑞丽市共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403户992例。2013-2019年瑞丽市蚊虫密度:6-11月BI为10~45,其他月份BI均<5。2019年采获的39 469只幼蚊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其他蚊种分别占捕获幼蚊总数的47.80%、29.25%和22.95%。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瑞丽市,陇川县章风镇、盈江县拉邦镇及芒市芒海和遮放镇也有分布;白纹伊蚊在德宏州分布广泛。 结论 2013-2019年德宏州每年都发生登革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共同流行,来自缅甸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该州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本地登革热流行地区与埃及伊蚊分布区相一致,季节分布与蚊虫密度升高密切相关。加强中缅边境登革热跨境传播的监测和管理以及常态化防蚊灭蚊是控制该地区登革热的关键措施。
2021, 32 (2): 173-1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1
云南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跨境传播、本地流行、发展趋势及对策
张海林
摘要430)      PDF (827KB)(1994)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为全球性分布的重要蚊媒病毒病,二者具有较为相似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主要传播媒介均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2013-2019年位于云南省的中国-缅甸(中缅)、中国-老挝(中老)边境地区每年都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国-越南(中越)边境地区也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缅边境(瑞丽市)首次发生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来自缅甸、老挝、泰国和/或越南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云南省这2种蚊传疾病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适于媒介伊蚊的孳生繁殖,也适于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该地区仍然存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再次流行或大流行的风险,并有可能形成地方性流行以及引发登革热重症病例。当前急需开展病原体溯源、疫源地调查、临床学、人群抗体水平以及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的深入研究;同时,防范跨境传播,防蚊灭蚊以及中缅、中老、中越的双方边境地区联防联控是当前亟待加强的重点防控工作。
2021, 32 (1): 12-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2
云南省楚雄州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其病原体东方体基因分型研究
胡挺松, 李应, 胡秋凌, 吴学林, 高丽芬, 李国伟, 王志勇, 胡海梅, 王意银, 张海林, 张富强
摘要348)      PDF (1359KB)(973)   
目的 调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州)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其恙虫病东方体(Ot)的基因型。 方法 收集恙虫病病例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集恙虫病患者血液标本,用PCR法检测Ot核酸并测定 Tsa56基因序列,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2015-2018年楚雄州共报告恙虫病病例2 50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2.79/10万。该州所辖10个县(市)均有恙虫病病例报告,其中楚雄、大姚、永仁、南华和双柏县(市)发病数占全州发病总数的96.01%(2 407/2 507)。7-10月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88.35%(2 215/2 507)。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34,30~69岁年龄组发病居多(1 966/2 507,78.42%),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2 129/2 507,84.92%)。经PCR检测,从6份恙虫病患者血液标本中检测到Ot核酸阳性4份(CX1601、CX1602、CX1603和CX1604),将获得的Tsa56基因进行测序,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X1601和CX1604与Ot中的Kato型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CX1602和CX1603则与Gilliam型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其他型菌株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 结论 楚雄州恙虫病病原体属于Kato型或Gilliam型,近几年高发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恙虫病宿主及媒介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2020, 31 (3): 282-28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08
云南省楚雄市2015-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调查
胡挺松, 胡秋凌, 李绍雄, 黄勇, 胡海梅, 高丽芬, 罗琼梅, 何永芝, 周永存, 张海林, 张富强
摘要332)      PDF (1196KB)(1042)   
目的 调查云南省楚雄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鼠类分布及其携带汉坦病毒(HV)的分子进化特征。 方法 收集HFRS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种构成比和鼠密度。鼠肺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HV核酸及L基因部分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使用ClastalX 1.83和MEGA 6.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HV同源性分析和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2015-2018年楚雄市共报告HFRS病例18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74/10万。楚雄市14个乡镇均有HFRS病例报告,其中鹿城和东瓜镇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5.27%(140/186),为主要流行区。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男女性别比例为2.1:1,以青壮年和农民居多。2015-2018年的5-10月在楚雄市居住区共捕获鼠类3种1 053只,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斯氏家鼠的构成比依次为97.06%、1.80%和1.14%,鼠密度依次为2.57%、0.05%和0.03%,以鹿城和东瓜镇褐家鼠密度最高(3.09%)。2016年在楚雄市采获的50只褐家鼠肺脏组织标本经RT-PCR检测,HV核酸阳性2份(CX04-06和CX07-09),带病毒率为4.00%。L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CX04-06和CX07-09病毒株与8株HV汉城型病毒(SEO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2.34%~93.52%,其中,与云南省祥云县DLR2株和老挝L0199株同源性最高(92.39%~93.52%),但仍存在明显差异;与汉滩型病毒和普马拉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仅为69.54%~71.76%和51.19%~54.4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X04-06和CX07-09株与来自云南省祥云县和老挝等地的SEOV参考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结论 楚雄市HFRS高发,褐家鼠为居民区室内优势鼠种并携带SEOV,流行株具有地域特征。楚雄市HFRS疫情上升与褐家鼠广泛分布及其种群密度增高密切相关。
2020, 31 (2): 152-15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7
云南省景洪市2015年蚊虫感染病毒状况调查
潘虹, 高阳, 冯云, 韩茜, 张婧, 朱进, 李卫平, 李鸿斌, 范建华, 张海林
摘要361)      PDF (829KB)(1238)   
目的 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蚊虫自然感染登革热病毒(DENV)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EV)状况,为相关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8-9月在景洪市城区采集蚊虫标本,利用RT-PCR法检测DENV和JEV核酸,阳性标本进行 C/PrM基因序列测定以及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共捕获蚊虫4种2 009只,其中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库蚊(未鉴定种类)和刺扰伊蚊分别为896、477、634和2只;从一批库蚊和一批白纹伊蚊中均检测到JEV核酸,并获得这2株JEV的 C/PrM基因核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株JEV与基因Ⅰ型JEV同处于一个进化分支,并与2009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10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2008年甘肃省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DEN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2015年景洪市存在基因Ⅰ型JEV流行,为西双版纳州首次从蚊虫中检出。今后仍需加强该地区乙脑病例及其媒介蚊虫的监测和防控,防止乙脑大范围流行。
2018, 29 (4): 331-33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02
食虫动物相关汉坦病毒的研究进展
郭婷, 张海林, 张云智
摘要253)      PDF (873KB)(991)   

食虫动物是一类最古老和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汉坦病毒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可导致人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近年来,相继在食虫动物中发现23种汉坦病毒,该文就食虫动物相关汉坦病毒的分型、遗传进化、共进化或跨种传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2016, 27 (3): 305-3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24
我国蝙蝠携带新发现病毒的研究进展
张海林
摘要393)      PDF (357KB)(1188)   

蝙蝠是多种新发现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蝙蝠中广泛存在新型SARS样冠状病毒及其他多种类型冠状病毒的自然感染,还从蝙蝠中检测或分离到新型轮状病毒、肝炎病毒、汉坦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和副粘病毒等多种重要病毒以及埃博拉病毒和尼帕病毒抗体。现就我国自然界蝙蝠携带新发现病毒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5, 26 (3): 223-22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3.002
云南省1976-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靳寿华, 张海林, 杨卫红, 章域震, 李金梅
摘要380)      PDF (3262KB)(882)   

目的 分析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云南省HFRS病例资料并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对HFRS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疾病的地理、季节、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方差分析应用于比较不同地区间的发病率差异,线性相关分析用于比较不同人群与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1976-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HFRS患者876例,死亡5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58/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042/10万,病死率为5.71%。1984-1987年和1998-2006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全省14个州(市)的75个县(市、区)有病例报告,各州(市)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流行地区为昆明市及红河、楚雄和大理州,占全省病例数的80.48%,其中昆明市占全省发病数的35.50%。从地理特点分析,疫区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海拔1500~2500 m的地区。西南部低海拔(<1500 m)地区和海拔>2500 m的山区几乎无病例报告。全年均有发病,春夏季为流行高峰;主要发病人群为男性青壮年农民。结论 HFRS在云南省分布较广,主要流行区为中部和西北部海拔在1600~2000 m的盆地地区,应加强主要疫区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2013, 24 (6): 498-50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6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功能研究进展
何健, 张海林
摘要423)      PDF (889KB)(1401)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研究有助于阐明病毒的免疫应答特点和致病机制,从而为狂犬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GP的抗原性不仅用于各种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以及新型疫苗的研究,还可辅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暴露后的早期治疗;而病毒的致病性与GP的表达水平及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有紧密联系.因此,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该文就狂犬病病毒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2013, 24 (2): 178-181.
云南省蚊虫媒介与蚊传虫媒病毒研究现状
查冰, 周红宁, 张海林, 梁国栋
摘要538)      PDF (876KB)(901)   
2012, 23 (5): 439-444.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型及分布
孙玉杰, 张海林
摘要664)      PDF (329KB)(1451)   
2012, 23 (5): 436-439.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2011年蚊虫及虫媒病毒调查
唐承军, 付士红, 张海林, 范建华, 杨卫红, 章域震, 吕志, 李园园, 李鸿斌, 朱进, 王宇, 陶伽伶, 李丽华, 白卫荣, 查冰, 王丕玉, 梁国栋
摘要598)      PDF (1473KB)(85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蚊虫媒介的分布特点及当地虫媒病毒情况,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并用RT-PCR法检测常见虫媒病毒核酸;在西双版纳州采集发热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标本,并用ELISA法检测常见病毒性脑炎IgM抗体。结果 共采获蚊虫5属29种13337只,其中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带足按蚊分别占蚊虫标本总数的79.98%(10667/13337)、7.95%(1060/13337)和7.38%(984/13337),三带喙库蚊为当地优势蚊种。采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版纳病毒、甲病毒属、环状病毒等多种虫媒病毒引物对214批蚊虫标本进行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用多种细胞对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结果也为阴性。用相关脑炎病毒试剂盒对采集到的52份急性期血清标本及54份脑脊液标本进行ELISA检测,发现乙脑病毒IgM阳性16例,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4例,腮腺炎病毒IgM抗体阳性13例,埃可病毒IgM抗体阳性3例,登革热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结论 2011年西双版纳地区采集到的蚊虫标本中未检测到乙脑、版纳及环状病毒等虫媒病毒,但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当地发热患者存在乙脑等多种病毒性脑炎感染。

2012, 23 (5): 410-412,416.
云南省弥勒县2009年蚊媒病毒分离和鉴定
冯云, 陈卫武, 杨卫红, 章域震, 杨杜鹃, 刘芬, 张娟, 王丕玉, 白鹏飞, 窦友剑, 李继辉, 张海林
摘要663)      PDF (1172KB)(947)   

目的 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蚊虫中虫媒病毒的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7月在弥勒县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从采集到的三带喙库蚊4400只和中华按蚊2200只中分离到9株阳性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7株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EV),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2株分离物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ppDNV),分离自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结论 首次在红河州弥勒县分离到乙脑病毒,从病原学证实弥勒县是乙脑流行区。流行株同源性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证实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为滇东南地区首次分离。

2012, 23 (5): 402-405.
中国虫媒病毒和虫媒病毒病
张海林, 梁国栋
摘要603)      PDF (872KB)(1227)   
2012, 23 (5): 377-380.
西尼罗热研究进展
刘芬, 张海林
摘要786)      PDF (931KB)(1308)   

西尼罗病毒属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它感染人类导致发展为西尼罗热。主要宿主动物为鸟类,蚊虫为传播媒介。该病在欧洲及中亚地区散发,小规模流行,于1999年在美国暴发流行及随后在北美的流行引起极大关注。另外,蚊虫叮咬以外的传播途径,如输血、器官移植、母婴传播等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目前还没有预防该病的疫苗。该病具有传染性强,重症病例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现就西尼罗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及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2, 23 (1): 82-85.
中国汉坦病毒基因型及分布
张海林, 张云智
摘要1078)      PDF (383KB)(1486)   
2011, 22 (5): 417-420.
云南省东北等地区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
杨杜鹃, 付士红, 张海林, 杨卫红, 冯云, 王静林, 章域震, 王丕玉, 陈维欣, 梁国栋
摘要973)      PDF (1037KB)(1381)   

目的 了解滇东北等地区蚊虫及蚊传虫媒病毒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在滇东北等地区的6个县采集蚊虫标本;蚊虫经分类鉴定后,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共采集到4属(库蚊、按蚊、阿蚊、伊蚊)24种18 562只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为主要蚊种,构成比分别为58.37%和28.45%;从蚊虫标本中分离到15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2株(YN0911和YN0967)为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1株(YN0922)为版纳病毒,分离自中华按蚊;12株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其中9株分离自三带喙库蚊,3株分离自中华按蚊。结论 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并携带乙脑病毒、版纳病毒和淡色库蚊浓核病毒;滇东北地区首次分离到乙脑病毒。

2011, 22 (4): 304-308,312.
新发和再肆虐虫媒病毒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张海林
摘要830)      PDF (899KB)(1594)   
2011, 22 (2): 101-102,120.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恙虫病抗体的效果测评
袁庆虹,张海林
摘要1275)      PDF (332KB)(1338)   

目的 对新开发的恙虫病金标试剂做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效果测评。方法 采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发热患者血清的恙虫病IgG抗体,然后选取阴性及强阳性血清共242份,用3种金标免疫层析试剂条检测恙虫病东方体IgM、IgG和总抗体。在对照成立的情况下,观察检测线的反应情况,以出现红色条带判为阳性,再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恙虫病IgM、IgG和总抗体的敏感性分别为62.25%、30.12%和93.98%,特异性分别为98.11%、98.74%和96.23%,与IFA比较的统计学结果分别为P<0.05、P<0.05 和 P>0.05。 结论 IgG和IgM抗体试剂条的检测结果与IF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抗体试剂条的检测结果与IF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替代IFA检测恙虫病抗体。

2010, 21 (3): 257-258.
全球基孔肯雅热流行现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袁军1,张海林2
摘要1122)      PDF (395KB)(1431)   


【摘要】 近几年,基孔肯雅热在东非海岸、印度洋岛屿、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发病,且流行地区不断扩大,发病数不断上升,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该病流行特点,防止该病传入我国并引起流行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现就基孔肯雅热全球流行情况以及临床学、媒介生物学和基孔肯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09, 20 (5): 490-493.
云南省蚊虫分布特点及自然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邓淑珍1,2,张海林2,李金梅1,2
摘要1503)      PDF (396KB)(1054)   

【摘要】 目的 分析云南省蚊虫分布特点及其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虫媒病毒的关系, 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农村居民区住房、畜圈和野外竹林等生境捕蚊。结果 采获成年雌蚊10属88种158 909只,以库蚊、按蚊和伊蚊属蚊虫数量最多,分别占56.66%、25.35%和13.88%。在捕蚊总数中,居民区夜间捕获成蚊7属63种132 081只,其中三带喙库蚊的构成比最高(42.12%);其次为中华按蚊(23.31%);野外白天捕获成蚊5属48 种26 828只,白纹伊蚊构成比最高(31.89%),其次为圆斑伊蚊(20.21%)。对8属29种3957批131 538只雌性成蚊进行病毒分离,结果从5属17种蚊虫体内分离到乙脑病毒81株,以库蚊分离出的毒株最多(59株),占72.84%;其次为按蚊8株(9.88%)和伊蚊9株(占11.11%);曼蚊和阿蚊均为2株(各占2.47%)。分离到乙脑病毒最多的蚊种为三带喙库蚊(27株),占分离毒株总数的33.33%。结论 居民区夜间活动蚊虫群落的优势种为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棕头库蚊、霜背库蚊、伪杂鳞库蚊和迷走按蚊;野外白天活动蚊虫群落的优势种为白纹伊蚊、伪白纹伊蚊、圆斑伊蚊、骚扰阿蚊和刺扰伊蚊。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是云南省乙脑和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2009, 20 (4): 344-348.
我国从节肢动物中新分离的虫媒病毒
冯云1 , 张海林1, 梁国栋2
摘要1165)      PDF (348KB)(1575)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不同地区先后分离到14种虫媒病毒,其中甲病毒6种(辛德毕斯、基孔肯雅、盖塔、西方马脑炎、东方马脑炎和罗斯河病毒)、黄病毒3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蜱传脑炎病毒)、布尼安病毒3种(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巴泰和阿卡斑病毒)和呼肠孤病毒2种(东南亚十二节段RNA病毒和环状病毒),并有数十株病毒未确定种类。现就我国近几年新分离的虫媒病毒及其分布、媒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9, 20 (2): 178-181.
2005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张云智;张海林;米竹青; 杨卫红; 亚红祥; 袁庆红; 冯云; 章域震
摘要1329)      PDF (814KB)(679)   
目的 进一步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群血清、鼠血清和鼠类肺脏做汉坦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结果 2005年全省共报告HFRS46例,年发病率为0.103/10万,无死亡病例。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在国家级监测点泸西县、省级监测点寻甸县和永胜县捕获鼠类8种713只,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带汉坦病毒率为3.22%(23/7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大绒鼠、臭;采集鼠血清262份、人血清407份进行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96%(13/262)和3.19%(13/407)。其中,泸西县春夏季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00%(3/100),秋季为5.13%(4/78),秋季感染率明显高于春夏季。结论 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汉坦病毒普遍感染有关。
云南省褐家鼠与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邹洋1,2;张海林3;张云智3;米竹青3;杨卫红3;袁庆虹3;章域震3;王静林3;薛燕萍1;陈化新2;张永振2
摘要1248)      PDF (156KB)(885)   
目的 研究云南省褐家鼠、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型别,以明确基因亚型及其地理分布,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捕捉鼠类取鼠肺,冷冻切片后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从阳性鼠肺标本中提取病毒RNA,利用RT-PCR扩增汉坦病毒S和M基因部分片段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307只,检测到阳性样品14份,阳性检出率为4.56%。分析部分S片段(600~999nt)与M片段G1区(140~640nt)、G2区(2003~2302nt)的核苷酸序列,及用部分S及G2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来自云南省8个地区的汉城病毒分为2个亚型:S1和S3亚型。结论 云南省主要为家鼠型HFRS疫区,汉城病毒有2个亚型,地理分布较广。
2004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杨卫红;张海林;米竹青;张云智;章域震;亚红祥;冯云;袁庆红
摘要1310)      PDF (1140KB)(781)   
目的 进一步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云南省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固定监测点及面上常规调查中采集人血清、鼠血清和鼠肺做汉坦病毒(HV)抗体和抗原检查。结果 2004年全省共报告HFRS55例,死亡2例,年发病率0.13/10万,病死率为3.64%。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和楚雄州。在固定监测点泸西、寻甸和永胜县捕获鼠类10种803只,采集鼠血清314份,人血清313份,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带病毒率为3.89%(26/668),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臭鼩鼱和短尾鼩鼱;对鼠及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0%和2.24%。在滇西地区10个县(市)采集到16种896份鼠肺标本,带病毒率为3.01%(27/896),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足鼠、短尾鼩鼱、高山姬鼠和臭鼩鼱。结论 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感染有关。
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现状及血清抗体调查
米竹青;张海林;张云智;章域震;杨卫红
摘要403)      PDF (106KB)(630)   
云南省大理市鼠、蜱中检测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
张海林1;杨红2;张泮河2;曹务春2;张云智1;袁庆虹1;杨卫红1;王静林1;米竹青1
摘要1417)      PDF (90KB)(667)   
目的了解鼠、蜱中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状况。方法用PCR法检测鼠类脾脏和蜱类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序列片段。结果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野外山地捕获鼠类9种51只,从大足鼠(1/15)、大绒鼠(1/7)和短尾(1/8)各检出阳性1份,其他鼠种均为阴性,总阳性率为5.88%。从采自弥渡县的208只勐突血蜱中检出阳性5份,阳性率为2.40%。结论初步认为云南省大理地区存在斑点热疫源地。
云南三带喙库蚊实验种群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冯云1;张海林1;亚红祥1;张云智1;杨卫红1;章域震1;米竹青1;龚正达1;俞永新2;董关木2
摘要1116)      PDF (111KB)(766)   
目的建立三带喙库蚊实验室种群,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工控制温湿度和光照、模拟自然环境的方法,幼虫饲料为牛肝馒头粉,成蚊供血动物为兔子和小白鼠。结果在室温24~27℃,昼夜温差<2℃,相对湿度70%~80%及人工光照12~14h的条件下养殖,并在蚊笼中放入枝叶较嫩、多汁、无毒的植物,成蚊从叮吸兔血逐渐过渡到叮吸小白鼠血。于2003年8月至2004年1月成功繁殖了7个世代。它们的平均孵化率、蛹化率和羽化率依次为75.64%、80.74%、90.97%,经9~16d可完成一个世代的繁殖。羽化后的成蚊1~2d开始交配,雌蚊第3天开始吸血,第6天达吸血高峰。吸血后第3天开始产卵。结论驯化繁殖三带喙库蚊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成活率、交配率、吸血率,所获数据对进一步了解该蚊的生长繁殖特性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云南省虫媒病毒研究进展
张海林
摘要565)      PDF (112KB)(1146)